拼搏奋进七十载 凉山大地越千年
选择缺水地区积极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
将污水资源化利用作为节水开源的重要内容,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全面系统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三、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七)实施污水收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工程。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统筹废水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立企业间点对点用水系统,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分级回用。创新污水资源化利用服务模式,鼓励第三方服务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缺水地区将市政再生水作为园区工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严控新水取用量。(八)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
(十六)完善财金政策。火电、石化、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项目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有效利用的,要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许可。周民欣认为,事实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促进的,共抓长江大保护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从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日召开的云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五年来,云南省标本兼治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突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修复、破旧立新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健全机制凝聚共抓大保护合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省绿色电力装机占比达84.1%、绿色发电量占比达92%。全省400总吨以上船舶全部配置生活污水收集处置装置。抓实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对九大高原湖泊施行一湖一条例、一湖一规划,实施整体规划、建管一体的系统治理,十三五期间,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已完成投资490亿元,实现了湖泊水体质量总体稳中向好的目标。
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12%。在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方面,深入开展长江禁捕行动,对金沙江重点水域实施10年禁捕。
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全省金沙江流域开展了380座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工作,修复总面积2.02万亩,涉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区的172座矿山已关闭144座,洱海流域关闭的57座矿山已全部完成修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民欣介绍,全省经济总量(GDP)从2015年的13717.8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23223.75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增速为2.7%,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的结果从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日召开的云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五年来,云南省标本兼治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突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修复、破旧立新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健全机制凝聚共抓大保护合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588座尾矿库已经完成治理510座。
云南省通过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专项整治、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治理4+1工程等举措,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抓实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对九大高原湖泊施行一湖一条例、一湖一规划,实施整体规划、建管一体的系统治理,十三五期间,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已完成投资490亿元,实现了湖泊水体质量总体稳中向好的目标。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全省金沙江流域开展了380座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工作,修复总面积2.02万亩,涉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区的172座矿山已关闭144座,洱海流域关闭的57座矿山已全部完成修复。在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方面,深入开展长江禁捕行动,对金沙江重点水域实施10年禁捕。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淘汰炼铁863.5万吨、炼钢540万吨、焦炭184万吨、电解铝24.4万吨、水泥熟料1975万吨、平板玻璃832.1万重量箱、造纸13.13万吨。推进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以沿边、沿江、沿路三沿绿化优化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国土山川补绿增绿,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3239.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4%,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60处,总面积8294.6万亩。
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12%。目前,长江流域云南境内的所有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具备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2.75%、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8.49%。
全省400总吨以上船舶全部配置生活污水收集处置装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民欣介绍,全省经济总量(GDP)从2015年的13717.8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23223.75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增速为2.7%,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的结果。周民欣认为,事实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促进的,共抓长江大保护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促进了高质量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省绿色电力装机占比达84.1%、绿色发电量占比达92%。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制定了覆盖全省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出台了《云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实施细则(试行)》还要落实7个严控,即做好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烧、控排、控烟花爆竹。
此外,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形成了农用地污染状况的一张图,率先在农业生产领域开展绿色化生产,如烟叶、食用菌生产中的电代煤、气代煤等,整个河南的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可谓是亮点频出,可圈可点。十三五以来,河南省PM10、PM2.5分别下降38%、35%,SO2下降70%,CO下降48%,NO2下降26%,重污染天数下降60%,地表水COD、氨氮、总磷也都大幅下降,劣Ⅴ类断面下降20个百分点,目前已消除。
关停落后煤电机组300多万千瓦淘汰黄标车125万辆硕果累累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办副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仲田说,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扛得非常牢。要调好四大结构,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
全省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确保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南水北调库区及中线干渠河南段持续保持Ⅱ类以上水质,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黄河流域18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Ⅰ~Ⅲ类水比例94.4%,远超国家规定标准,保障了黄河水质安全。不少指标的降幅在京津冀乃至全国都是排在前面的。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省市县乡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齐抓共管,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九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胜利收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对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愈发彰显,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地表水9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比例76.6%,比2015年提高了25.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目标。
要坚持一条主线,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打好蓝天保卫战。其次是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意识强,氛围浓。
2020年,河南省实现245天的优良天数,同比增加52天,增幅居全国第一位,比全国均值17天多了3倍多。十三五以来各地先后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35部,颁布地方性标准25项,使污染治理更加有章可循。
中央、省委先后下发了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负有责任的部门已达58个,责任更加明确。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通过这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机制越来越健全。
在工作实践中,河南省还不断完善生态补偿、绿色调度、考核通报、排名约谈、督察问责等制度,鼓励先进、奖优罚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21年: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细颗粒物和臭氧控制是关键省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前不久刚刚召开,面对全会确定的任务,2021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又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王仲田说,全会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推进节能降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建设生态强省,建设清洁美丽幸福家园,作为生态环境系统责无旁贷。当前主要问题还是要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十三五以来,累计关停落后煤电机组300多万千瓦,淘汰黄标车125万辆、老旧车36万辆,取缔散乱污企业12万多家,推进清洁取暖电代煤、气代煤540万户,特别是2020年列入国家淘汰清单内的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到位。
全国337个城市优良天数增幅大的前十名城市中,有河南省7个,平顶山位居第一,同比增加76天。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力争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二是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省辖市建成区150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要做到三个治污,也就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建立了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对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职情况依规督察,促进了各级干部履职尽责。更有广大企业在污染治理上给予了很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绿色发展、保护环境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